发布:2021-02-23 来源: 作者: 编审:王海洋 查看次数:0
第一书记:陈海达
双兴镇双全村是一个合并村,在过去,双全村有贫困户80户,贫困人口208人,没有集体收入,大多依靠种地生活;而现在再提起这个村,附近的村民羡慕之情溢于言表:平坦的水泥路,拥有自己的文化广场、村级卫生室,村民的生活过的一天比一天好了...
" 第一书记,何为第一,走村入户要第一,解决困难要第一,协调项目要第一,化解矛盾要第一,第一书记就是为村民办事的,就是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从驻村的第一天起,陈海达就这样告诉自己。于是,他从全面了解村情民意开始做起,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为重任,以办实事、干成事、干好事为落脚点,真驻真做,狠抓实干,他带着他的工作日志,深入到各个村屯,走村入户,田间地头留下了他的脚印、村民家中常回荡着他和老百姓的谈笑声。
“今年冬天能住上这么热乎的新房,多亏了陈书记,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们还是住在老房子里挨冻呐。”说话的人叫高殿才,以前是双全村的贫困户,一家四口人挤住在窄小的泥草房中,家里还有一个正在上大二的女儿。通过入户走访,陈海达了解到他家的实际困难情况后,“如何让贫困户有房住,如何的过一个暖冬?”这个问题深深地困扰着陈海达,群众冷暖让他时时挂在心头。陈海达通过同乡村两级沟通努力下,为高殿才申请危房改造资金。2017年7月,一家人搬进了崭新的彩钢房中。“现在我儿子在外打工一年也能挣一万多块钱,陈书记还帮咱联系的给孩子助学补助,还有园田地啥的,现在党的惠民政策好啊,手头也宽裕多了,要不然咱想也不敢想能住上这么热乎的房子啊!”说起新房与旧房的对比,让高殿才感慨万千。
“今年冬天能住上这么热乎的新房,多亏了陈书记,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们还是住在老房子里挨冻呐。”说话的人叫高殿才,以前是双全村的贫困户,一家四口人挤住在窄小的泥草房中,家里还有一个正在上大二的女儿。通过入户走访,陈海达了解到他家的实际困难情况后,“如何让贫困户有房住,如何的过一个暖冬?”这个问题深深地困扰着陈海达,群众冷暖让他时时挂在心头。陈海达通过同乡村两级沟通努力下,为高殿才申请危房改造资金。2017年7月,一家人搬进了崭新的彩钢房中。“现在我儿子在外打工一年也能挣一万多块钱,陈书记还帮咱联系的给孩子助学补助,还有园田地啥的,现在党的惠民政策好啊,手头也宽裕多了,要不然咱想也不敢想能住上这么热乎的房子啊!”说起新房与旧房的对比,让高殿才感慨万千。
“陈书记不但帮我们建新房,还鼓励我们搞养殖,让我们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今年,我家在陈书记的帮助下,依靠勤劳的双手终于脱贫了!”说到这,高殿才的脸上绽开幸福与温馨的笑容。
在这一年的驻村工作中,陈海达白天实地调查,详细了解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晚上加班汇总分析。通过多次入户走访,向贫困户宣讲农危房改造惠民政策等各种惠民政策,动员贫困户进行危房改建和房屋维修。并帮助贫困户联系施工队,为个别贫困户送去所缺的沙子、水泥等建筑材料,竭尽所能,真心实意地帮助贫困户解决贫困户住房问题。截止日前,全村贫困户新建房屋41所,维修6所,购买1所。通过认真学习国家各种惠民政策,陈海达帮助患病住院的贫困户尤其是患大病重病的贫困户办理合作医疗报销等费用,还为个别患大病的贫困户格外申请、办理了大病救助资金等。 2017年8月,陈海达在了解到村民迫切期盼修路的想法和愿望后,通过单位领导积极与县国土资源局领导沟通,对上争取双全村于生屯至吕堂屯之间1.2公里的修路项目资金,目前此项目已经得到批复,2018年春季便开始动工修建,此路修通后,将彻底解决两个屯的百姓出行难问题,保障双全村道路全部硬化达标。
在陈海达的辛勤努力下,双全村的帮扶工作得到了扎实有序的推进。“扶贫不搞高大上,因地制宜才能效果好,脱贫致富才能早。”这是陈海达的扶贫经。只有结合当地实际,勤于思考,用智慧向困难挑战,挖掘利用好现有资源,制定出真正适合当地的“金点子”,才能找到脱贫致富的“金钥匙”,让村民实现安居乐业。他说:“只有不断强化帮扶意识、拓宽帮扶思路、落实帮扶项目、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真真正正的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才是我最大的愿望。”